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新闻报道]李明:今生有缘遇上“猴”
来源:国家动物博物馆 时间:2012-11-05 

学术名片:

李明,1966年生,安徽宁国市人,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组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兽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灵长类专家组成员、国际灵长类学会会员和IUCN灵长类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我国濒危灵长类的演化历史、适应性进化、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目前承担国家基金项目、林业公益行业专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本报记者 洪蔚

“你看它的表情多像我们人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在向记者介绍金丝猴的研究时,常插入几句赞叹,“这眼睛多漂亮,还有嘴唇,真像是人类的嘴唇。”

李明从事金丝猴研究至今已经近十年了,近十年来,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很多进展,然而,更让他惦念的,是金丝猴身上那些未解的秘密。

将科研与兴趣结合起来

1988年动物学专业本科毕业,李明辗转了几个研究领域,才最后选定了金丝猴,确立了他的科研目标。

上中学时,李明就偏爱生物,高中时代生物学课程,他常保持全班第一的优秀成绩。上大学时,他原本报考生物化学专业。“结果却被分到了动物学专业。”李明略带遗憾地说。

第一次接触灵长类动物,是在李明读硕士时。他的硕士生导师本是一位鸟类专家,上世纪80年代末,他恰好承担了一个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项目,便带着李明一起上了黄山,研究起了黄山短尾猴。

1991年,李明硕士毕业。由于在野外工作未能赶上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因而分配到安徽农业大学工作。1993年,李明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两个单位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到中科院动物所攻读博士学位是他当时的第一选择。然而,博士考试前由于种种原因,李明未能赶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只得放弃这个计划,转而专心准备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顺利地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读博士期间,他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主攻鹿科动物的系统进化研究,“而且很幸运的是,在与日本的合作期间,我比国内较多同行都更早地开展了鹿科动物的分子进化方面的研究,对我未来的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明说。

博士毕业后,李明谢绝了复旦大学的邀请,来到北京,“我的个性不太适合教书,因此选择了到动物所做博士后”。博士后期间,李明主要开展翼手目的分子生态学研究,然而翼手目的研究却没能引起他足够的兴趣与热情。

李明完成动物所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所工作。在日本文部省的资助下,李明于1999年赴日本专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01年完成研究工作回到动物所。此时,李明面临着对未来的科研方向作出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选择。

因为灵长类种类繁多、社会结构复杂、行为模式和生存方式多样,且自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以来,灵长类动物就已被作为探索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个关键类群。李明经过一番考虑和权衡,最终把视野锁定在灵长类特别是金丝猴身上。

“全世界一共只有五种金丝猴,我国占了四种,三种为我国特有的。”

“作为灵长类的一员,金丝猴对人类进化、行为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金丝猴外观美丽,惹人喜爱,是国宝又是濒危物种,亟待保护。”

“我以前接触过灵长类动物,有基础,也有兴趣。”

在采访中,李明轻松地列举了几条选择金丝猴的理由。

建立野外观测站

因为鼻孔上仰,金丝猴又称仰鼻猴。金丝猴与大熊猫的发现者同为Pere David。1870年在首次对川金丝猴进行描述、定名时,金丝猴的定名者Milne-Edwards,以旧时十字军总司令夫人——Roxellana,一位美丽的鼻孔上仰的女士的名字为金丝猴命名。

2010年,一位瑞士科学家在缅甸发现了一个金丝猴新种,一年后这种金丝猴在我国怒江也被人们找到,并被定名为缅甸金丝猴或怒江金丝猴。因此目前金丝猴属一共有五个种,分别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中国境内有四个种,其中川、滇、黔三种金丝猴为中国特有。

2004年,李明与同事一起深入云南滇金丝猴的栖居地之一——云南老君山一带,开始进行野生金丝猴的定点观察与分析。

在这里他们建立了一个滇金丝猴的野外站点。说是“站点”,其实条件极为简陋,“我们搭建了一个草木棚子,就在这里进行观察”。

野外生活非常艰苦,就拿李明他们在老君山修的草棚来说,工作时他们就住在草棚里。 这个草棚连遮风挡雨的基本要求都满足不了。“晚上,在棚子里躺下,从棚顶望出去,就可以望见星星。”李明说。

这样的草棚,研究人员往往要住上许多日子。为了方便工作,他们运来一台水力发电机,利用就近的水源自己供电。然而,“一到冬天,水结成冰,发电机就无法工作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了几年后,李明和他的同事,转战到了云南维西塔城,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另一处金丝猴栖居地。在这里工作条件改善了许多。

“在塔城,我们依然没有人力物力修建房屋,一开始临时租用当地老乡的民房。后来,老乡家条件改善了,盖起了小楼,我们就干脆将其中一层整年包下来,算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站点,居住条件也改善了很多。”从这里到观察金丝猴的地点,只需步行40分钟。

在研究金丝猴的近十年中,李明主要是开展滇金丝猴的基础研究,同时也在湖北神农架、四川九寨沟以及贵州梵净山一带,对川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李明的研究团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对川、滇、黔三种金丝猴均有研究的科研群体,目前已在云南塔城、湖北神农架和四川九寨均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基地。 川金丝猴毛色金黄,种群数量最大,目前共有25000多只,分布也最为广泛;而黔金丝猴的状况,目前人们了解得比较少,“这个种群数量最少,只有100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的一个孤岛上,观察起来也相对更为艰难”。李明说。

金丝猴家族的秘密

在众多的金丝猴中,最接近人类长相的就是滇金丝猴了,它们长着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庞白里透红,再配上美丽红唇,“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

目前我国共有滇金丝猴2000多只,滇金丝猴是目前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生存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故有“高山精灵”的美称。通过近十年的观察研究,李明的研究团队正逐渐揭示着“高山精灵”的奥秘。

按学界的共识,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一样,起源于非洲,随后向其他地区扩散。因此,灵长类动物大多生活在气候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而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灵长类则只有滇金丝猴了。

“滇金丝猴普遍生活在海拔2800米到4500米的区域内,最高在4700米的地方。这样的高海拔,对人类来说,也是一个生存的挑战。”

金丝猴是叶食性灵长类动物,在遍布针叶林的高海拔地区,滇金丝猴以松萝为主食,“松萝就像是它们的大米饭一样”。

金丝猴在灵长类动物中,有很多独特的习性,这些隐秘的习性,随着科研人员坚韧不拔的追踪和长年的观测,被渐渐揭示出来。

“以人们最熟悉的猕猴为例,和猕猴相比,金丝猴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李明说。

猕猴是多雄多雌组成一个大群,而滇金丝猴的大群则是以多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中一雄多雌,由一个成年雄性与几个成年雌性为主体。滇金丝猴大群的组成关系,比之猕猴相对松散,常常以家庭为单元,自由活动。在大群中,往往还有一个“另类”的群体,全部由成年雄性“单身汉”组成的全雄群,在家庭周围活动。

比起猕猴,这种群体关系,使得金丝猴更加“和平”。“大群中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群体中打斗的行为,也较少发生。”李明说。

“杀婴行为,是动物行为学一个观察的热点,这种行为在很多动物——比如猫科动物中,发生得相当普遍。对金丝猴,我们也观察到一例,并认为这可能符合杀婴行为的病态假说。”

事实上,金丝猴是一种非常“慈爱”的动物,母亲常常在幼仔死后,依然将它抱在怀中,不忍舍弃,往往到数日后,尸体开始腐烂,才不得不放手。

“阿姨行为”也是一种慈爱举动,一些没有孩子的金丝猴,会替同类细心地照顾婴猴。有些婴猴还会跑到其他家庭的雌猴怀中,雌猴对此常不拒绝,还会为“小客人”哺乳。

雌猴长大后,会继续留在家庭中,雄猴到3岁一般会脱离家庭,直到建立起自己的家庭。

长年的观察,令李明的团队亲昵地给金丝猴取起了名字,“一点红”“二点黑”“兰花指”“豆芽鼻”……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演化与适应性,是一个很关键、很引人瞩目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揭示的。”李明说。

研究与保护

除了野外观察,实验室工作是当代生物学的“重头戏”。理论上说,最直接、最便利的实验室工作,就是活体解剖取样。“而这种方法,对金丝猴来说,是不可能的。”

目前,李明团队的实验样本,多采自金丝猴的粪便,从中提取可供分析的DNA,并进行相关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将行为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结合起来,是他们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摸清金丝猴的行为学特点,另一方面可以解析它们的起源、演化的基本问题。“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两者间往往可以互相启发或互为印证。”然而,李明说,“也正因为金丝猴是一种保护动物,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受到一些局限”。

目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受极大的威胁。“61%的野生生境丧失、40%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然而,对金丝猴来说,李明认为目前人类活动依然是金丝猴栖息地的一大威胁。然而由于滇金丝猴大多栖息在藏文化区,因为宗教信仰,藏民基本不杀生,加上对偷猎行为的严加管理,猎杀滇金丝猴的行为,基本被杜绝。

然而,各种公路建设、伐木、农地开发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了金丝猴栖息地的格局——栖息地的变化,是目前这种美丽的仰鼻生灵面临的最大威胁。 对金丝猴这样的珍贵物种,其研究的意义,除了基础性的科学目标外,更多的是着眼于保护,“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通过多年的研究,一个滇金丝猴的保护区即将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保护措施与方法,也得益于李明团队对滇金丝猴的深入了解。

至于2010年新发现的金丝猴新种——缅甸金丝猴或怒江金丝猴,李明说:“目前对该种金丝猴的野外种群生存状况的了解,人们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许多挑战与探索空间,这个新种研究未来将大有可为。”

未来,金丝猴身上还有很多科学问题等待解答,这令李明满怀期待,也正积极筹划着。而在谈到保护的问题时,李明的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人类自己。”

《中国科学报》 (2012-10-22 B1 思想周刊)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