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张劲硕博士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广受大小朋友欢迎的、大家非常熟悉的科普专家张劲硕博士。张博士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本次的讲座主题是《动物、动之美——动物行为趣谈》。讲座由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动物博物馆原馆长孙忻老师主持。本次活动采用了“线下参与+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除了现场观众,还有大量网友通过线上直播渠道参与到讲座中来。线上参与的观众不仅可以在电脑、手机等设备上收看直播,也能够通过弹幕实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主持人孙忻老师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伴随着张博士风趣、幽默的言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动物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动物世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惊奇的地方,动物们奇特与美丽的外貌、各种奇妙的行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物生态习性和外貌特征各不相同,但都是生命在地球上漫长进化的结果。这些外貌特征不仅令人惊叹,更是自然的杰作。在讲座的伊始,张博士就给大家展示了众多生物的图片,让大家猜一猜它们是不是属于动物。随着小观众们热情高涨地回答,张博士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对于动物界定和分类的基本概念。随后,张博士也系统地介绍了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以及展示了许多动物的图片,这也让现场的小观众对于动物分类系统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动物之美还表现在它们的行为上,每一种动物的行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其中领地行为是动物为了获得食物、繁殖或生存等资源而占据的特定区域的行为。一般区域内的资源(如食物、水源、栖息地等)通常是稀缺的,因此,动物会通过占据一定的区域(也就是领地)来保护这些资源。例如棕熊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蹭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迁徙行为是动物为了寻找食物、繁殖、逃避恶劣环境等原因而进行的季节性长距离移动行为。迁徙通常涉及大量的个体的参与以及跨越数千公里的旅途。在这种长距离迁徙的过程中,需要动物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和复杂的导航和定位技能。例如,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沼泽、湖泊和河口等湿地区域的斑尾塍鹬是一种季节性迁徙鸟类,它们需要通过迁徙以适应季节性环境变化和获取足够的食物资源。它们在南半球越冬期间必须积累足够的能量和体重,以便在北半球的繁殖季节进行成功的繁殖和孵化。除此以外,动物世界中,有许多种类的动物都拥有着非常独特的捕食技巧和狩猎策略。而动物的繁殖行为、通讯行为和社会行为等,也都让小观众感叹不已。这些野外的生灵,其实也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只是它们面临的环境要更加的严酷,无论哪一种行为的反应错误,带给它们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此外,动物之美还体现在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上。从古代的驯养动物到现代的保护动物,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化。例如裸鼹形鼠是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因为它们不具备毛发,而是通过皮肤表面的皱褶来保护自己。在科学研究中,裸鼹形鼠常常被用作实验动物,因为它们对人类常见疾病的发生有很强的相似性。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裸鼹形鼠在抗癌方面有着非常特殊的能力,裸鼹形鼠的免疫系统比其他动物更加强大,能够抵御很多人类常见的癌症。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裸鼹形鼠的这些特殊能力的研究,科学家们也研究开发出一系列的抗癌药物,以期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癌症。在讲座过程中,张馆长一直和小观众们积极地交流和互动。很多小朋友们主动性比较高,动物知识储备也令主讲人赞叹不已,整个讲座氛围轻松愉快。这种互动形式让小朋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讲述的内容,同时也让小朋友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活动结束后,听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特别是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而弹幕的使用也使得大家更加方便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无形中提升了讲座的效率。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自2010年举办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科普爱好者的大力支持。时隔将近三年,我们的科普讲堂终于重新开张!这一次重新启航让很多大小观众感到兴奋和期待。作为大家身边的“小学堂”,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一直致力于将动物学科普知识传递给大家,让科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讲堂涵盖许多不同的话题,例如动物分类、行为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科普讲堂,帮助观众增加对动物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当前动物保护的现状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和维护地球上的动物多样性。相信无论是对某个特定动物种类感兴趣,还是想系统了解动物的朋友们,参加动博的科普讲堂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动物世界,也能激发广大群众对动物保护的兴趣,从而为动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