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动态
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第七、八期成功举办
来源:国家动物博物馆 时间:2023-05-06 
第七期   麋鹿的故事
       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成功举办了第七期和第八期。
“你拍一我拍一,北京是科学发现地;你拍二我拍二,麋鹿是我国大宝贝(儿)……”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麋鹿苑博物馆馆长白加德研究员从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开始带领大家走进了麋鹿的世界。
麋鹿是一种大型偶蹄目食草动物,俗称四不像,其头脸细长似马、角多叉似鹿、颈长似骆驼(还有一种说法是蹄似牛)、尾端有黑毛似驴。麋鹿的体型高大,但是性情温顺、胆小怕人。公麋鹿的角很有特色,角枝向后分叉,角尖在同一水平面上,脱下的角倒置可立。
  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麋鹿在我国曾一度绝迹。为了研究、保护这一物种,科学家在南海子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并于1965年、1973年由英国重新引入。以迁地保护的形式为麋鹿提供了一个新家。经过了将近60年的繁育和陆续的国外引种,目前麋鹿已经在我国初步恢复了种群数量。
而麋鹿的野化放归工作也初见成效,目前已经有数百只麋鹿被放归到适合它们生存的生境中。麋鹿野外种群的稳定存在也标志着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种群复壮”“迁地种群保护”终于发展为“恢复野生种群”的终极阶段。
这也是我们所有动物保护工作者和广大动物爱好者所共同期待看到的场景——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人类的破坏性建设阶段逐渐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阶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有更多的爱好者投身到动物保护的事业中,也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能够重新回归自然。
   第八期  北京本土物种摘略
       来自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的李兆楠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名为《北京本土物种摘略》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