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40期 > 工作总结会议动态
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承办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分会场总结
来源: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时间:2010-05-09 

 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于2009年7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中承办了题为“中国的保护实践”(Conservation Practices in China)的分会场。本分会场在此次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以介绍“中国的保护实践”而独具特色,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和代表约150余人参加。
  会议由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吕植主持,并邀请国际知名保护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专家Jeff Mcneely, George Schaller, Tony Whitten, Andrew Balmford等作为特邀评论人。会议邀请发言人为来自学术机构、基层、保护区、政府和NGO的中国自然保护者,他们全方位的向世界展示了在中国进行的保护实践工作,为大家开启了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实践工作最新进展的窗口,同时也与来自全世界的同行专家共同探讨“如何用中国智慧为世界的可持续提供方案”。
  会议分为两个分主题:1.物种和保护区;2.新的保护机制和政策。
  在“物种和保护区”部分,邀请国家林业局的李忠先生对中国的“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了综合介绍,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陈佑平先生作为个案介绍了“在王朗保护区建立一个系统和多目标的管理体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从物种角度讨论了“长江鲸豚类的问题、保护实践和展望”,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昊博士也从物种角度讨论了“熊猫保护:怎样才算成功?”。
  在“新的保护机制和政策”部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李晟之先生展示了“社区主导的保护:协议保护的案例”,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申小莉博士从独特的视角讨论了“藏族文化在中国西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来自民间的鸟类专家扎西桑额生动的讲述了“年宝玉则的神山与藏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何毅先生展示了“基于市场的保护:生态有偿服务的示范”。这些精彩的报告、生动的保护案例引起了来自全球各界保护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本分会场不仅因集聚了来自基层、保护区、政府、学术机构和NGO的中国自然保护者而独具特色,而且将各界人士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这对于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增强我国在国际保护生物学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