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43期 > 会议纪要及工作总结
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来源:甲壳动物学分会 时间:2013-07-01 

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于20121117在宁波召开。会议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宁波大学、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200专家参加此次盛会,其中包括相关虾蟹养殖技术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30多家。大会收到论文摘要120篇。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汤丹剑、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黄澜、宁波大学副校长冯志敏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本次大会以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为主题,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台湾大学罗竹芳教授、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John Kennedy Crockett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朱嘉濠教授、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林俊达教授、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李正森教授等2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分别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与会者围绕健康养殖、营养与饲料、遗传育种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麦康森院士举出一组数据证明,要养出更多的水产品,解决鱼粉短缺问题是关键。“实验中对虾饲料中鱼粉含量降低到1112%,成本降低23%,与鱼粉含量26%左右的对虾饲料相比,养殖效益相差无几”。麦院士说,未来杂食性的对虾完全可能不吃鱼粉,因为对虾也在适应鱼粉含量越来越低的饲料。

对虾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饲料上下功夫,如何控制病害提高养殖成功率也是当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台湾大学罗竹芳教授在题为“以系统生物学之研究策略探讨白斑病毒与虾宿主之交互作用的报告中为业界阐述了白斑病毒造成对虾死亡的机理:白斑症病毒具有抗氧化防御系统之能力借以平衡活性氧化物质造成伤害;活性氧化物质浓度随着感染事件而减少,极可能是因为细胞内强还原剂浓度增加进而平衡细胞中氧化压力的结果;白斑病病毒在感染初期诱发宿主暂时性改变糖类代谢的途径,以无氧代谢为主,使得乳酸大量累积,造成宿主细胞大量营养物质的消耗,借以维持高效率的合成反应,进而提供病毒核酸物质的合成;白斑症病毒正是诱发虾类细胞内活性物质产生并促进上类似代谢途径改变的形成。

对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控,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在大会再次提出,通过推行鱼虾混养模式能有效切断白斑综合症的病源,降低对虾的发病率。采取生物防控技术,就是在虾池里投放一定规格、数量的草鱼(低盐份虾塘)或石斑鱼、军曹鱼(高盐分虾塘)等,通过鱼吃病虾,可有效控制对虾发病传染而导致大面积死亡。病毒在游离状态下只能是潜伏感染,而真正的感染途径是经口到消化道,因此,鱼吃掉死虾后,防止活虾吃死虾从而切断了病源。

业界普遍关注的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海南大学赖秋明教授的研究表明,患病对虾肝胰脏弧菌数量在100300万菌株/克,其虾池中弧菌总数通常在3002 000 CFU/ml的范围,绿色弧菌占优势,数量比黄色弧菌多。黄绿弧菌都可经口感染对虾,并有很强大感染力,其中绿色弧菌生命力更强,毒力更强,其在水中安全密度远少于5 000 菌株/ml,即便在没有藻类存在的养殖系统中,白对虾感染绿色弧菌后,同样会导致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

教授认为,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的发生可能与养殖生态环境、藻毒素以及对虾的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但绿弧菌的大量感染可导致对虾消化器官组织的损伤和坏死,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是一种细菌性消化系统疾病,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此病不但发生在养殖早期,在养殖中后期也时有发生,具体的表现症状为暴发性耗底

大会同时设有营养与饲料健康养殖遗传育种三个分会场。1718日两天会议期间,进行了20个主题报告和60多个分组报告

这次大会邀请了十余位国际及大陆和台湾地区从事虾蟹研究及养殖的华人专家,并将产业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为产业与科研搭起一座沟通了解的平台。世界各地从事虾、蟹类研究的华人科技专家,虾、蟹养殖业者以及与虾、蟹养殖相关的管理工作者与企业界人士共同就虾、蟹健康养殖的新模式与新技术,维护养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实现虾、蟹养殖的生态化,确保虾、蟹产品的安全,提高虾、蟹养殖综合经济效益,提升虾、蟹养殖水平进行广泛的交流,为中国乃至世界虾、蟹健康养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甲壳动物学分会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