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46期 > 会议纪要及工作总结
中国动物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
来源:中国动物学会秘书处 时间:2015-05-05 

2014年我会在中国科协和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发挥学术交流主战场作用和科普交流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努力提高我会主办期刊质量。现将总结概述如下:

 学术交流 

主办国际会议1次,600名代表参加,其中国外代表200名,收到论文摘要216篇。2014年我会共组3个代表团48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分别为:818~24日组30人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二十六届国际鸟类学大会。811~16日组8人代表团赴越南河内参加第二十五届国际灵长类大会,91~8日组10人代表团赴英国爱丁堡市参加第三届世界生殖生物学大会。

组织召开了8次国内学术会议(其中1次与兄弟学会联合举办),共有2 128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1 187篇。编辑出版论文集、摘要集7本。具体情况如下:

I. 国际学术交流

1. 第九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  于2014126~9日在广东省湛江市召开,由甲壳动物学分会主办、广东海洋大学承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的600多名国内外从事虾、蟹养殖研究的知名学者、研究生和企业家参加,共同探讨虾蟹养殖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16篇。大会共有109个报告,其中12个特邀报告、17个主题报告、80个分组报告。

127日上午大会开幕,广东海洋大学刘东超副校长主持,广东海洋大学校长叶春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陈良尧副局长、湛江市人民政府何鑫副市长在开幕式发表了重要讲话。

127~8日上午为大会报告,相建海研究员、何建国教授、Donald V. Lightner教授、朱嘉濠教授、李正森教授、邓东方教授、王华朗副总裁、罗竹芳教授、江世贵研究员、Amir Sagi教授、曾朝曙教授、陈兆明教授相继围绕大会主题作了学术研究报告。7~8日下午,大会分四个会场分别围绕养殖技术与环境、水产基础生物学、病害与免疫,遗传育种、营养与生理,食品安全及其他等主题进行了17场主题报告和80场分组报告。目前此研讨会已成为在中国本土召开的规模大、层次高、影响较大的有关虾蟹养殖的综合性国际盛会。

2. 组团参加第二十六届国际鸟类学大会  于818~24日在日本召开。本次大会由国际鸟类学委员会(IOC)主办,日本鸟类协会(OSJ)和日本立教大学(Rikkyo University)承办。来自全世界63个国家的1 134位代表参加会议。我会组30余人代表团参加,港台地区代表近30人。我国的学者曹垒研究员作了大会报告,李寿先、孙悦华、马志军、刘阳等分别主持了分组报告会,陈水华、马志军、余日东、曹垒等主持了圆桌讨论会,其他大陆代表分别通过分组报告会、口头报告会或墙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上,屈延华、曹垒被增补为IOC委员我会会员台湾地区刘小如教授和雷富民研究员分别当选为主席、副主席。至此,国际鸟类学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执委、委员均有中国学者,显示了我国鸟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组团参加第二十五届国际灵长类大会  于811~16日在越南河内举办,共有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900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我国有8位专家参加。本届大会的主题为“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Conserving Primate Diversity”。我国8位专家均参加了“中国的灵长类研究与保护讨会”专场,并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我国灵长类研究的最新方法、进展和成果,也介绍了SCI杂志《整合动物学》。IPS(国际灵长类学会)主席Matsuzawa Tetsuro出席了1610:45分开始的“中国灵长类保护研讨会”专题并与中国代表团代表合影。

4. 组团参加第三届世界生殖生物学大会  于91~8日在英国爱丁堡市举办。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407位代表出席,我会派10位专家代表团参加。大会安排特邀报告6个,特邀专题报告24个,一般口头报告30个,此外还有展板交流。我国李劲松研究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孙青原研究员、李卫研究员、汤富酬教授作了特邀专题报告,此外,孙少琛教授和黄贤俊博士作了一般口头报告;汤富酬教授主持了大会报告,李劲松研究员和孙青原研究员分别主持了分会场报告。展示了我国在生殖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孙青原研究员当选世界生殖生物学会执委,使我国该领域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而便于我国今后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II、内地学术会议

1.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会  于20141117~20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隆重举行。近700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八十周年并进行学术交流。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陈宜瑜院士,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巡视员颜利民,广东省科协党委书记何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大学院副院长郑利民,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何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朱作言、孟安明、金力、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马建章等,95岁高龄的老理事王所安先生、以及部分老理事、老专家如陈大元,周开亚、马逸清、曹玉萍、杨竹舫、袁喜才等到会。会议分为中国动物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会员代表大会和学术交流三部分,共收到论文摘要398篇。

大会开幕式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安明院士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广州动物园园长刘立军,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陈宜瑜院士等分别致辞。会员代表审议通过了魏辅文秘书长作的第十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审议通过了王小明副理事长作的学会章程修改报告和会员会费标准等。代表大会上,会员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123名理事。

在中国动物学会八十周年纪念会上,陈宜瑜理事长、各位院士和老专家等为《中国动物学会八十周年》纪念册揭幕。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大元先生还赠送了为学会八十周年作的画。中国动物学会老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祖望研究员作了“中国动物学会成立80周年回顾”的大会报告,报告回顾了学会八十年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重温了老一代动物学家的家国情怀。在纪念会上,陈宜瑜理事长代表理事会为32名老一辈动物学家颁发了中国动物学会重要贡献奖。学会负责人为5名获得中国动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的同志颁发了证书和奖牌。

本次大会邀请了王祖望研究员、金力院士、桂建芳院士、李蓬教授、魏辅文研究员、张国范研究员、何建国教授、李代芹教授8位国内知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设立了11个专题,共有204位学者和研究生在专题会上作学术报告,各分会场的讨论交流积极热烈。

20日上午闭幕式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德华研究员主持,宣布了以孟安明为理事长的新一届理事会负责人名单。陈宜瑜院士应邀担任新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新当选的副理事长张知彬(常务)、孙青原、宋微波、魏辅文、张正旺、李保国等为201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动物学)优秀报告奖获得者颁发证书和奖金。本次共评选出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13名。新当选的常务副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发言,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感谢大家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信任,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

2. 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十届翠鸟论坛  于2014814~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近百名同学参加。论坛分为专家讲座、学生报告、墙报交流和师生研讨等4个单元。专家讲座方面,来自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Per Ericson教授、李欣海副研究员、李东明副教授分别作了报告。学生报告单元共有28位同学从鸟类的繁殖与生活史进化、行为生态、分子进化、分类与分布、群落动态、古鸟研究、迁徙和保护生物学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演讲。另有14名同学做了墙报展示。经参会同学共同投票(每个单位1张选票)选举,选出本届论坛优秀学术报告的金翠鸟奖4名、银翠鸟奖8名、优秀墙报奖4名。本次论坛还广泛征集了同学们在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邀请卢欣教授、张正旺教授、张雁云教授、马志军教授、屈延华研究员和詹祥江研究员,就同学们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3. 鱼类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研讨会  于827~30日在天津召开。共有398名代表及来宾参加,有来自香港、台湾及韩国的著名学者及研究生参加,收到论文摘要231篇。

陈宜瑜院士、桂建芳院士、邵广昭教授等9位著名学者了精彩的大会报告,他们的报告题目分别是:陈宜瑜院士: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与保护;桂建芳院士:多倍体银鲫的分布、起源及其进化历史;邵广昭教授:台湾鱼类数位典藏的未来与展望;危起伟研究员:中华鲟物种保护方向探讨,等等。

除大会主题报告外,还有33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104名研究生进行了学术交流,既有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也有基因的功能研究等前沿领域,同时也有养殖技术、数据库开发等应用方向的研究。大会还评选出“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在闭幕式上,到会嘉宾为获奖研究生颁奖。

4. 细胞与分子显微技术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  于20141016~1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103名代表参加,收到论文摘要41篇。

研讨会分为四个时段进行,前两个时段为大会报告部分,来自韩国的Nam-Hyung Kim教授、来自国内的高绍荣教授、李劲松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Animal Biotechnology in Korea”、“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和“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的精彩报告。来自美国的Heide Schatten教授、国内专家刘忠华教授和范衡宇教授分别作了报告。第三、四时段,12位会议代表围绕癌症、肿瘤、胚胎干细胞、体细胞重编程、细胞凋亡以及胚胎发育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会议闭幕式上,陈大元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对新一届分会委员会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还将亲手书写的“科技创新,造梦万岁”字幅赠送给细胞与分子显微技术学分会。分会主任委员杨增明教授致闭幕词。

5. 第二届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  于20141016~19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承办,清华大学孟安明院士任会议主席。300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参加,收到会议摘要120余篇。

会议邀请孟安明院士和黎家教授等10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66位专家做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并展出了50余份墙报,并从中评选了优秀墙报奖3个。会议主要交流了我国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重要进展,会议主题涵盖了组织胚胎发育、发育与疾病、干细胞发育、植物发育等领域。参会代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6. 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14年新乡学术研讨会  于20141017-20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250余位代表参会,收到摘要100篇,交流学术报告76项。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两栖爬行动物最新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和交流,各位报告人与代表分享了比较系统的新知识与新观念。张亚平院士和郑光美院士亲临会场,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指示和建议。费梁先生、周开亚先生、沈均贤先生和王秀玲教授等一批老一辈杰出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专家也亲临现场。会议期间,分会组织召开了理事会会议,就2016年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筹委会的成立和相关细节进行了讨论。

7. 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及资源保护研讨会  于20141113~16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西动物学会承办。410名代表参会,其中学生代表171人,收到摘要279篇。

大会邀请了王德华研究员、李明研究员、马志军教授、边疆晖研究员、周岐海教授等分别了大会报告。这次大会还专门组织了优秀青年学者于黎博士、齐晓光博士、刘宣博士、肖治术博士和杨灿朝博士等作了大会报告。

会议也安排了获得本年度优秀青年生态学者称号的4位青年学者在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科学发现。大会设有14个专题,146位科研专家在专题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成果。大会还评选出了5位最佳墙报奖获得者。到会的老一辈科学家在闭幕式上为优秀青年生态学者的获得者和优秀墙报奖获得者颁奖。

8.《中国动物学学科史研究》开题会  830日上午9: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C101会议室召开,共有17位专家参会,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刘兴平部长、黄珏处长莅临指导。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学会副理事长王德华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刘兴平部长、黄珏处长介绍了中国科协推动的几个学科史研究项目开展经验,及学科史研究情况、规范、科协的想法等。王德华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中国动物学学科史发展研究》提纲、实施进度安排及实施方案。会上,与会的编写组专家集中讨论了《中国动物学学科史发展研究》提纲及分工,还对提纲的体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组织专家开展动物学名词释义  本会正在组织专家在第一版动物学名词学科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动物学的发展,对一些遗漏名词进行增补,对一些定名不合适名词进行修订,对一些归属不合适的名词进行调整。对所有选定的词条进行释义。

二、科普活动

2014年,在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支持下,学会发动广大会员参与和配合学会开展科普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式的科普宣传渠道,力争做出效果突出、主题鲜明、受众面广,循环利用,便于公众参与的科普产品。

1. 参加“2014年夏季科技展”活动  由中国动物学会推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机理与转化研究”成果在夏季科技展期间与广大公众见面。同时将研究组日常科研活动拍摄成宣传短片,展示给公众;他们还自行开发设计制作了克隆科普动画游戏,和真实的小鼠胚胎发育过程模型等,这些展览、展示着实吸引参观者的眼球。

周琪研究员以“拨动生命的时钟——体细胞重编程”科普报告报告呼吁公众能够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了解以干细胞医学为主题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手段以及潜在应用前景。他的报告赢得了听众们的赞许和掌声。

2. 举办第四届全国自然类科普场馆(动物学科)培训班   2014917~20日我会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联合在广西崇左组织了“第四届全国自然科学类场馆科普培训班”。来自全国科技场馆、保护区及教学一线的科普工作者40人参加培训。培训班的目的是向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传授如何策划和开展互动活动,为今后开展野外考察和实践提供参考,提高科普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并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活动所邀请的段煦先生、廖景平研究员、汤练宗教授、黄乘明研究员、张劲硕博士5位报告专家,均在国内户外科普活动策划和组织方面具有丰富的组织经验。

19日学员在广西崇左自然保护区王爱龙局长等同志带领下,赴保护区进行白头叶猴科学观察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上、下午不同时间段白头叶猴的觅食、行为等;在白头叶猴午休时,组织方带领学员们参观了罗白中学以白头叶猴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宣教室,及正在逐步完善的生态校园的策划及实施情况。活动全额资助2名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学员,通过他们将前沿的科普信息带回边远地区予以传播、普及。

3. 举办“第二届动物标本大赛” 于6月初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国际动物学会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许多标本制作者、爱好者都精心制作并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本届大赛虽然在标本的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这说明参加者更重视标本的质,而不再只追求量。此外,创新性和艺术性也是本届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

活动开展也给全国的标本制作厂家和科研单位及动物标本需求单位提供了一个供需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动物标本制作水平的提高。所有参赛作品于201464日至831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展出。

4. 举办生物学出国队员选拔冬令营  2014210~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行。来自16个省的50名选手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是20138月在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并被遴选为2014年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队员,通过3天理论、2门实验、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等激烈的竞争,朱洪贤(男)、刘立洋(男)、王大元(男)、王玉璞(男)4位学生入选国家队,他们将代表我国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参加此次出国队员选拔冬令营的学生均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预录取。

5. 培训并派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  于6月中旬将代表我国出国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4名选手集中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培训及进入实验室参加自主性学习。

我国代表团一行8人于75~13日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参加了第25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来自61个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241名选手参加了本届比赛。经过4门实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动物解剖、生理及系统学 ANIM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SYSTEMATICS,植物解剖和生理学 PLANT ANATOMY AND PHYSIOLOGY,生态学和行为学ECOLOGY AND ETHOLOGY)和理论紧张激烈的比赛,最终决出金牌26枚、银牌48枚、铜牌74枚。在比赛中我国选手们积极、乐观,很好地发挥了水平,取得了31银的优异成绩,其中河南省郑州一中的王玉璞同学获得第15名(金牌)、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的王大元同学获得第20名(金牌),四川省绵阳中学的朱洪贤同学获得第22名(金牌),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立洋同学获得第57名(银牌)。

四川绵阳中学的学生制作了“biodiversity and me”的视频,这也是中国代表队首次参加“视频单元竞赛”。大会组委会一共收到8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视频单元竞赛”的作品。虽然最终没有获得大会唯一的获奖名额,但也利用视频展现了中国学生的风貌,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和交流。

6. 科技周“科普宣传走社区”  我会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动物博物馆,并联合海淀区东王庄社区居委会及北沙滩社区居委会于517-18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和东王庄社区内开展了2014年科技周活动。活动主题为:“亲近自然  我知动物心”活动,两天中,有1300名社会公众参与,共发送宣传书籍、单页及奖品600件。

7. 我会申请并正在开发中的科普产品3项  哺乳动物科学知识传播团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主任黄乘明研究员带领本团队成员,并聘请国家大剧院科普剧学科带头人李默老师等成员,正在进行《大熊猫回家》和《青藏铁路和藏羚羊》两部科普剧创作。

鸟类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科学传播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教授组织科普专家,联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组,正在筹划拍摄 《神话之鸟归来》科普纪录片,该记录片以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为拍摄目标,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在我国东部沿海繁殖的极度濒危的海鸟,因数量稀少、踪迹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届时,该片的播出将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科普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科学传播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曹垒研究员,正在带领团队进行“东亚水鸟 实时互动平台”网站建设,强化网站科普宣传教育功能,让公众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与环境的关系,并吸引公众作为志愿者,参加到鸟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该鸟类研究-监测-环境教育国际平台建设,符合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8. 我会其它科普工作  我会非常重视相关论坛的参加和学习,2014421-23日科普工作组主任黄乘明研究员参加由中国科协和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在北京举办的“2014第四届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并作了报告,同时获得了该组织颁发的荣誉证书。

612日我会受中国科协科普部委托,组织“生物·生态科学传播主题沙龙”活动,中国科协科普部的相关领导及来自10个兄弟学会的12位科普负责人、《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主编等共19人参加沙龙。会上研讨了生物·生态科学传播集成示范活动,各兄弟学会间将自己的活动成功案例进行分享,并探讨了今后的科普工作发展趋势和合作方向。

9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动物学会哺乳动物学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科普剧策划会。

中国动物学会获得2014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三、组织工作及其它

1.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  于1117日晚在中山大学召开,与会理事推举产生了大会主席团主席和成员,主席由陈宜瑜理事长担任,学会负责人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陈宜瑜理事长向与会理事通报了123名理事候选人人选名单及产生的流程等。

2.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于1118日晚在中山大学召开,与会理事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41名)和学会11位负责人。

3.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六届理事会第十一次常务理事会  于829日召开,与会常务理事讨论并通过了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规模由39名扩大到41名,讨论并确定了41位常务理事候选人人选及拟任负责人人选,推举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一名。

确定了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大会特邀学术报告专家名单。与会常务理事还就学会会员会费收取问题进行讨论,决定会费继续由省学会、分会收取。与会常务理事就学会第十七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日程及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册内容等事宜进行了讨论。

4.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通讯会评审推荐女青年科学家候选人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学会历届的推选评审原则,截止日期止,共收到兽类学分会推荐的张学英副研究员、甲壳动物学分会推荐的崔朝霞研究员的候选人推荐表及推荐材料。723~27日我会召开了常务理事通讯会议,并由常务理事投票评选了候选人,经投票选出2位候选人推荐到中国科协。

四、期刊工作

我会主办或与其他学会、挂靠单位联合主办了9个刊物,均能认真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严格评审把关期刊学术论文的质量,编排规范化,积极推进期刊国际化。

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本年度共发表论文74篇,包括自由投稿22篇,1个专辑(14篇论文),7个专栏(38篇论文)。本年度获得SCI JCR影响因子1.814,进入Q1区期刊行列,是全国13Q1区期刊之一;入选“第3届中国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有效期从20149月至201712月,入选“2014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

《动物分类学报》20141月改为英文出版,英文刊名为Zoological Systematics。网站主页改为英文界面,外籍同行向本刊索取文献时,可以从网站及时下载,扩大了期刊的影响。201439卷共发表论文46篇,其中研究论文37篇,简报9篇,约180万字。相较2013年,期刊页码明显减少,但单篇论文篇幅明显增加。论文的发表周期为4~10个月,控制论文平均发表周期为6个月,保证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兽类学报》组建了第八届编委会。新的编委会有63人组成,其中海外编委12人,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还注重老中青结合,邀请14位活跃在科研一线并有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科学家加入编委会。制定了编委会职责,并将其发给每一位编委。继续加强和扩充审稿队伍,并建立了审稿专家库。入选“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进行了编委会的换届,新一届编委会成员总计60人,其中外籍编委19人。京内编委会进一步明确编委职责,及其在提高刊物质量中应发挥的作用,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学报网站正式开始运营,实现网络投稿和在线编审等功能。加强编委组稿和特约稿件数量,主动掌握学术动态,向国内一流的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研究工作者约稿。学报21卷第4期出版原虫专刊。

《动物学研究》2014年第一期开始改为全英文发表。完成了第九届编委会成员的换届,新编委共由45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及学者组成,其中境外编委15位。根据实际情况及编委会讨论,进一步凝练了期刊的定位,今后发表论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遗传与进化以及动物多样性和保护。该刊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被ProQuest收录;连续第三次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期刊,在云南省9种科技期刊中排在第1位。被评为2014年精品科技期刊。根据《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动物学研究》影响因子0.670,在昆虫学\动物学类期刊中排第3(总共13种);总被引频次1032,综合评价总分58.3,本类排名第3,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310

《动物学杂志》增加了研究论文的英文摘要的详细度,增强英文母语研究人员可阅读性。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完成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动物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主要指标:核心总被引频次1054,核心他引率0.87,在13种动物学、昆虫学类期刊中排名第3(在总计1989统计源期刊中排728位,前36.60%);核心影响因子0.527,在13种动物学、昆虫学类期刊中排名第6(在总计1989统计源期刊中排730位,前36.70%);综合评价总分56.7,在13种动物学、昆虫学类期刊中排名第5,在1989源期刊中排356(前17.89%)。

《生物学通报》努力办好特色栏目,提高可读性。 2014年为马年。第1期组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忻撰写了“斑马简介”,第2期又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韩国才撰写了“马的起源驯化、种质资源与产业模式”一文。针对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组织稿件。如第1期“调控细胞内囊泡运输机器的发现者――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第2期“囊泡运输调节机制的发现――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一文,第5期的“细胞内的精密‘物流’――以高中生物学为背景解读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不同角度就荣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科学家分别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发现了细胞内控制货物分子经囊泡运输的路径选择、目的地识别和卸载时间精确调控的代表性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生物探秘”栏目,邀请一些热心于生物学知识传播教育的科学家撰写高水平的科普文章。2014年该栏目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朱钦士教授撰写了12篇文章。如“为什么雄蚁没有父亲和儿子――浅谈生物的性别分化机制”、“细胞中的‘闹市’”、“纷乱中的秩序――浅谈细胞中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等。

2014年我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的舞台,发挥科普交流阵地作用;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民主办会,增强学会的凝聚力。2015年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依托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海外)学术交流与联系,扩大和提高学会的影响力;发挥本会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学会期刊建设,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学术刊质量和影响力。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