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通讯 > 第49期 > 会议纪要及工作总结
第十六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
来源: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时间:2018-03-22 

第十六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于2017101317日在江西九江市远洲国际大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主办,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及江西农业大学承办。

共有421人参会(其中有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69人,研究生151人),参会人数为历届研讨会之最。本次会议收录了中英文摘要共计237篇并辑录成集,内容囊括原生动物学、蠕虫学、节肢动物学、免疫寄生虫学、寄生虫组学研究、寄生虫病疫苗研发、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各个方面。

学术报告安排在1014日~15日两天,包括14日全天及15日上午大会报告及15日下午三个分会场报告。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启军教授致开幕词。本次会议的报告凝集了诸多学术亮点和创新点。从报告人遴选来看,更加注重国际化。大会报告共邀请了11位海内外知名寄生虫学家就其研究领域前沿作特邀专题报告与交流,为本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大学David Sibley教授作特邀报告“Genetic analysis of pathogenesis in Toxoplasma”。从报告人选题来看,内容新颖丰富,涵盖了寄生虫领域的前沿研究。南方医科大学的彭鸿娟教授对“胞内原虫-宿主互作机制研究”进行报告,指出了胞内原虫-宿主互作的新方向和研究基点。从专业结合角度看,呈现出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良好趋势,推动基础研究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北京友谊医院的邹洋副主任医师则就输入性寄生虫病临床工作和诊疗经验进行了分享,提出了“寄生虫精准医疗”的概念和想法。

15日下午分为Rising stars for parasitology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Future starstalkProtozoologyFuture starstalkHelminthology and Entomology三个分会场。65人做分会场报告。报告人均从接收到的237篇论文摘要中遴选,报告既涉及隐孢子虫、蜱等流行病学调查,涉及CRISPR-Cas9系统对弓形虫进行基因编辑的应用;既有临床寄生虫病病例的研究,也涵盖各类寄生虫相关组学及蛋白功能研究。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付永峰副教授就“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裂殖子表面蛋白BMSA 作为候选疫苗的功能评估”进行了讲述;江南大学的程洋副教授就“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蛋白功能鉴定”进行了分享,并通过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对其相关分子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

本次会议在筹备、网络化和会务接待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为同国际学术会议接轨,保证会议组织工作井然有序,首次采取网上注册缴费及住宿预订,在诸多方面做到了与国际上的大规模学术会议相接轨。

本次会议由秘书长索勋主持并召开了委员会,会议就下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寄生虫学研讨会的革新及2018年度常务委员会举办地点进行商讨并确认。

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