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动物学会,及中国动物学会、国际动物学会党建活动小组联合于2018年5月19日、20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组织了科技周活动。19日上午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了鹰飞在天“立体书”讲解和制作活动,共有5位小朋友和其家长参加。2个小时的活动,首先梁晓风老师带学生到博物馆一层鸟厅观看相关鸟的标本,观察了鹰的羽毛、嘴、爪等形态及各科猛禽的区别,回到教室后,梁老师通过图片、影像等资料详细讲解了鹰的生态、行为等知识和捕获食物的技巧等,鹰与人类的关系及濒危状况,及如何观鸟等,告知同学们要爱护鸟类、保护鸟类,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小学高年级同学在梁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立体书的制作,年龄小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立体书的制作。通过一堂生动的授课和手工制作,小朋友们学到了鹰类的许多知识,了解鹰的生态环境、迁飞路线等等,小朋友看着自己制作好的立体书很有成就感。
20日上午在动物研究所主楼,国家动物博物馆及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张劲硕博士为观众们讲了《蹄兔非兔,象鼩非鼩——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这也是国家动物博物馆第123期科普讲座。很多人都喜欢动物,也有很多人在家里养了可爱的小猫、小狗,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但即使对于动物爱好者来说,也经常会“误解”一些动物,或是误读了它们的名字,或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动物。此次讲座张博士就帮听众为这些被我们一直误解的动物进行了“正名”。现在的科学家通过DNA、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很多以前被我们误解了的动物分类常识。例如,与偶蹄类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居然是生活在海洋当中的鲸、海豚和河马;陆地上的马却是与以它为食的食肉动物关系很近;象鼩和蹄兔是生活在非洲的动物。它们体型虽然较小,但都是大象的近亲。我们不能单纯根据动物的长相来判断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因为有些动物长得相似,然而在历史的进化中差别很大,有些长得彼此并不相像,但是却拥有共同的祖先。他又讲了害虫在大家眼里是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的罪魁祸首,但是所谓的“害虫”,只是针对人类而言。这些昆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破坏了对人类有益的植物类群,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所以我们才称之为“害虫”。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这些“害虫”本身就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成分,它们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筛选掉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植物个体等。可以说,少了这些昆虫,自然界是没有办法正常运转的。其实是人类首先破坏了生态环境,才导致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害虫”的出现。良好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良好的生物多样性,昆虫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张博士还讲了很多类似的例子,让听众对很多动物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新一代动物科普爱好者,现在的小朋友们通常具有很丰富的动物知识和野外科考的经历。但是在文化和传统中已经被大家认可并广为流传的“错误”知识还是会对大众形成一定的误导。通过本次张博士的讲解,让听众重新了解了那些熟悉的“小伙伴”,也让听众形成了勇于质疑、认真求证的科学态度。
20日晚上,在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主办的2018年重大示范活动“科学之夜”活动暨中科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特色活动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科技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等参加了开幕式。
“科学之夜”是集科普参观、讲座、讲解、演出和科学咖啡馆等活动于一体的科普嘉年华。在此次“科学之夜”中,国家动物博物馆根据自身特色及优势,在充分展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自身科研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同时,针对公众对科技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推出多项充满科学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趣味亲子科学嘉年华活动。其中中国动物学会主要负责组织了《北京的候鸟》“立体书”制作活动,共组织了四场制作活动,主要制作了《红墙黄瓦间》、《青山绿水间》、《鹰飞在天》,共有46个孩子其家长参与了立体书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