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中国动物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暨鱼类学分会学术讨论会总结
来源:中国动物学会秘书处 时间:2016-11-14 

中国动物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暨鱼类学分会学术讨论会总结于2016年10月30日-10月31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湖北省动物学会、武汉市动物学会承办。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动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宜瑜院士,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孟安明院士,常务副理事长张知彬,副理事长桂建芳、李保国、张正旺、魏辅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德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解绶启,曹文宣院士、康乐院士、陈晔光教授、季维智教授等出席会议。据统计共有600余名专家、科技工作者、研究生、企业家出席会议,其中学生205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03篇。

会议开幕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解绶启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孟安明院士,鱼类学分会理事长桂建芳院士分别致辞,随后颁发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共有5名青年工作者获得该项荣誉。

本次会议共邀请了12名科学家作大会报告,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院士作了“加强诚信建设 促进科技创新”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朱作言院士作了“坚持科学精神-感悟我的良师益友”报告、中国科学院张亚平院士作了“微进化中的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报告、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作了“发育的同步性奠定了群聚和迁移的基础:飞蝗卵同步孵化的分子调控”报告、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晔光教授作了“BMP restricts the self-renewal of intestinal Lgr5+ stem cells”报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作了“中国淡水鱼类多样性历史的系统发育重建:格局、过程和机理/The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f freshwater fish diversityin China: pattern, process and mechanism”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研究员作了“爬行动物对温度变化的行为和生理响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作了“野生动物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缪炜研究员作了“对原生动物适应性进化的思考”报告、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光教授作了“鲸类基因组与次生性水生适应”报告、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研究员作了“非人灵长类靶向基因编辑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中的重要作用”报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作了“鱼类及水产动物研究的科学前沿与热点问题”报告。

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设置了9个分会场报告和一个鱼类青年研究生论坛,内容丰富。

第一分会场 鱼类学分会学术研讨会,由桂建芳院士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胡炜研究员针对鱼类生殖发育调控展开了报告。并针对青鱼将中敲除DMCL 后产生多头镜子是否全部可育展开了讨论。危启伟研究员通过大量的数据证实人类活动影响了长江干流水温节律进而影响了鱼类的生殖。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总裁易敢峰则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神爽”的演讲。西南大学王德寿教授以罗非鱼为例,围绕鱼类性别可塑性与性别提剩,展开了十分精彩的报告。上海海洋大学唐文乔教授对长江刀鲚的资源生态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最后,浙江海洋学院高天翔教授对鱚的分类及新种鉴定情况做了详实的汇报,并提出种群研究是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第二分会场 “动物生态与适应性进化”专题,由浙江大学丁平教授、武汉大学卢欣教授共同主持,共有八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动物生态与适应性进化方面报告了他们的最近工作,其中包含了经典的生态学研究,如两栖类脑大小的进化,鸟类响应气候变迁的研究,也有新的基因组生态学研究,如鸟类分子进化与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和鲸类低氧而授和能量代谢的进化遗传学研究,当然也有很对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内容,如繁殖竞争的博弈,促进仰鼻猴重层社会系统的进化,阐述了仰鼻猴社群类因素的重要性,描述了猴群中全雄性群体对猴群社群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第三分会场 “水生无脊椎动物”专题,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阙华勇研究员共同主持。其中,李新正研究员就《中国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南海采集深海动物分类学研究综述》进行了报告,报告中他提到,参加2013年6月5日至2013年7月16日中国第一艘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展开了第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航次第31航次)第一航段调查,共计进行了10个潜次下潜,分别在我国南海海域的冷泉区、海山区进行了深海底栖生物考察,获得了珍贵的深海生物样品,此次航段的调查标志着我国全面系统的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分类学研究已经启动并开展起来。之后,南昌大学洪一江教授、武汉大学董慧芬教授、中山大学黄盛丰教授等均在各自领域详细介绍了实验室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就与突破。

第四分会场 “早期发育和器官发生”专题,由黄勋研究员和王强研究员共同主持,共有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本分会场主题进行了汇报和讨论。景乃和研究员及其团队利用显微切割技术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等揭示了小鼠胚胎外胚层细胞基因的表达模式,并使得追踪单细胞命运成为可能。王强研究员及其团队对TGF-β/Nodal信号通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林鑫华教授对其实验室关于肠道发育和维持内稳态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了汇报与讨论。何爱彬教授就“EZH1启动心脏再生”的工作做了精彩的汇报。其他几位青年学者各自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五分会场 “进化与保护生物学”分会场,由北京大学姚锦仙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主持,报告专家们围绕濒危动物的现状与保护的主题给我们讲述了关于长江鲸类,鼠兔,雪豹,淡水蟹,滇池金线鲃,中华鲟等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丁研究员给我们带来的白暨豚的故事尤为精彩,报告伊始,他给我们讲述了白暨豚濒临灭绝的现状,让观众们心情紧张起来,而后展示了他们多年努力的成果让观众们又豁然开朗了起来。本场汇报内容丰富,会场听众到后面越来越多,专业人士交流也越发活跃,最后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的结束了本次学术交流。

第六分会场 “动物学教学与改革”分会场,由东北师范大学王海涛教授、陈广文教授共同主持, 来自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兰州大学等共计八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报告,分别介绍了其所在高校动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就教育方法、教学模式、课时设定、考核评定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其中如何提高教学成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是报告重点。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王海涛所介绍的“虚拟仿真野外实习方法”、河南师范大学陈广文教授提出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团队列名”、“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桌面推演”两种创新教学活动引起了参会人员的浓厚兴趣。

第七分会场 “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监测与分析”专题中,主持人刘焕章研究员介绍了设立该会场的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水体污染等大背景下,生物如何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响应。基于此背景,在2005年左右,一个名叫“国际地球观测组织”成立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组织”,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普查,随后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专门针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当然鱼类是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重要部分,直接反应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本专场邀请了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学者来作相应的报告,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年来的研究情况,调查范围包括了国内大多数水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报告内容精彩绝伦,报告结果表明,在国内绝大部分地方,由于人为干扰,许多水域的鱼类生物多样性都在急剧下降,需要有关方面尽快采取更加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否则水域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问题将日趋严峻。

第八分会场 “动物分类学”专场,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员、南开大学卜文俊教授共同主持,通过与会专家的报告,参会者了解到动物分类学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缪炜研究员的报告使听众了解到十种四膜虫核基因组比较研究提供其物种形成的新线索;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的报告了解到中国两栖动物系统的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关于昆虫分类学的研究等等。时代的进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如同中山大学张鹏老师给我们描绘的生命之树: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动物分类学存在着机遇和挑战。

第九分会场 “两栖爬行动物生态、进化与保护”分会场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研究员及中山大学张鹏教授主持。两栖爬行动物类研究专家从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分类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学术报告,并针对环境破坏两栖爬行类动物生存繁衍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激烈讨论。其中,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的茹文绣的报告指出孵化温度影响乌龟性别控制基因甲基化修饰模式;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赵龙辉所在团队对流水噪音在小湍蛙中的协同通讯研究中,发现刺激环境下的变化影响小湍蛙行性选择过程,对两爬类生存环境问题具有特别意义。杜卫国研究员表示,会议“发出了两爬届青年学者的声音,增进了两爬类研究的合作交流”。

10月31日下午组织了青年学生专场,共分为5个专题,即:鱼类遗传学、鱼类生殖与发育、鱼类生理与营养、鱼类分类与生态、生物多样性与进化,共有93名青年研究生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现场学生认真汇报,评委也很认真的点评和提问。报告结束专家对研究生报告进行了评审,共评出等奖5名,二等奖15名,并未获奖研究生颁发了证书。

两天紧张有序的会议,周到的服务和安排,给参会代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次大会承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湖北省动物学会、武汉市动物学会工作人员、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会议同时也得到了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金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福建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现代晨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参有限公司大力支持,再此一并感谢!

 

大会开幕式

孟安明理事长开幕式上致辞

陈宜瑜院士作大会报告

朱作言院士作大会报告

张亚平院士作大会报告

 康乐院士作大会报告

桂建芳院士作大会报告

颁发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分会场照片  

  

                                                         参会代表合影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