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会通知 > 工作动态
第十一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会议纪要
来源:李诗豪 时间:2018-12-18 

第十一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简称“华人虾蟹养殖会”)于11月24-26日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主办,汕头大学、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北部湾大学(原钦州学院)联合承办,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协办,有北京桑普生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信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越群海洋生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安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赞助,水产前沿杂志、中国水产频道作为本次论坛资深合作媒体。本届“华人虾蟹养殖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业内人士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600人,收到会议摘要约300份。会议设置分会场五个,分会场报告共110余个。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理事长李新正,汕头市政府副市长林依民以及汕头大学副校长温小波分别就此次大会进行致辞。桂建芳、相建海、何建国、Amir Sagi、曾朝曙、李健、姜冬火、朱嘉濠等16位海内外虾蟹产业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企业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提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增长14倍,其中养殖产量超过了40倍,水产养殖为国家的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功同样对世界造成了重要影响,很多西方学者都在研究和学习中国水产养殖成功的故事。目前也证实了水产养殖是最节约最有效的动物蛋白生产方式,解决水产资源紧缺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水产养殖。目前水产已经产生了很多比较典型的养殖模式,包括:精养模式、混养模式、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人工湿地养殖模式、集装箱式路基推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等。这些模式产生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要生态环保、绿色有机、健康安全。这些新的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乡村振兴做出水产应该做出的突出贡献。生态优先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水产养殖的变革,中国水产养殖业将在更加有效的管控下为中国和全球的食品安全产生以及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表示,凡纳滨对虾世界年产量达400多万吨,总产值240亿美元,是世界水产养殖中单一品种产值最高的。但是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中的亲虾数量、价格和质量却受制于人,2015年全国进口凡纳滨对虾亲虾数量约30万对。在“十五”至“十二五”三个五年中被计划列为国家863重大项目的“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大大推进了对虾种业关键技术如种质鉴定、生殖遗传操作、基因编辑等育种技术渐获突破。在提问环节中,当被问到目前国内都要有哪些好的对虾新品种时,他表示:目前国内繁育的对虾品种很多,但是整体质量还是不高。迄今全国已有17个对虾新品种通过国审,通过产学研合作育成的“科海1号”约10万对亲虾,通过四个系进行优化匹配杂交得到的“广泰1号”目前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目前我们在分子遗传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巨大成果,未来分子育种会是对虾繁育的重要方向。

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总结了我国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华绒螯蟹等10种甲壳类养殖状况。指出,中国对虾养殖产业链完整,产值约2000亿,虾占全球60%左右。在对虾病害中以凡纳滨对虾的病害最为严重,每年的病害损失约50亿元。主要问题包括:养死效应、5:1现象、连养障碍等。当前虾蟹养殖业面临的养什么,病什么,死什么的怪现象,前些年不懂养殖的人随便养都能成功,而后来越养问题越多,养殖产量逐渐降低。单位面积养殖产量下降约80%,养殖环境容纳量出现时间缩短约80%。其根本原因还是传染性病原累积,区域和池塘环境富营养化,条件致病性病原的累积以及气候变化综合引起。目前,很多问题用传统的科赫氏法则已经无法解释,面对这个问题何建国教授提出了环境科赫氏法则的全新概念。同时,何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最新研究发现。通过对水体、虾肠道和底泥中细菌群落相似性研究发现,底泥是最大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资源库,虾肠道中的细菌群落和底泥的更为相似。何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对虾养殖同时还面临市场供给不平衡、养殖缺乏标准化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在需要搞灵敏度检测技术的同时更需要科学的标准做指导。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Amir Sagi 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大多数养殖的甲壳纲动物包括虾、对虾、小龙虾都表现出了同源雄性和异型雌性的性别决定模式。胰岛样雄性激素(IAG)的作用是甲壳动物的激素开关,它的存在可以使雄性得到发育。如果没有这种激素,就会往雌性发育。IAG开关操纵允许性别的转变,人为操纵雄性或雌性的单性养殖是甲壳类水产养殖中的一种理想做法。目前,通过激素技术来控制虾类性别在对虾养殖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多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曾朝曙教授表示,目前海洋观赏品种主要市场还是在美国,预计未来发展最强劲的会是中国。随着海水水族馆的日益普及,全球海洋装饰性贸易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海洋观赏植物通常有很高的单位价值,但与淡水不同的是,95%的海洋观赏植物从野外采集,主要来自脆弱的珊瑚礁。海洋水族馆行业因其破坏性的采集方法以及在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死亡率而备受争议。为了避免采集、运输和过度开发野生种群,更好地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发人工繁殖海洋观赏性甲壳动物和鱼类的技术。目前研究重点是优化种群管理,建立幼虫喂养制度以及发展特有物种传动系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培育了许多物种,包括小丑蟹、帝王虾、凤尾鱼、马尾鱼以及目前最流行的火虾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李健研究员分享到,我国北方虾蟹养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胁迫导致对虾疾病频发、养殖生态调控技术缺乏、养殖工程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高效、安全、减排和节能是虾蟹健康养殖的技术关键,优良品种使用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提高虾蟹养殖成功率、减少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李健同时还介绍了对虾工厂化养殖和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陈立侨教授表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水产配合饲料产量已达1900多万吨。陈教授重点介绍了我国主养对象中华绒螯蟹(河蟹)养殖生产中配合饲料研制和应用的问题。总结了其饲料中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补充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降低抗营养因子等可以合理降低鱼粉的使用量,提高饲料中植物蛋白的替代比例。要进一步提高植物蛋白利用效率的还有其他方法,包括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低抗饲料原料的开发和养殖对象的遗传选育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倢研究员表示,基于虾蟹养殖疫病防控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种业生物安保需求形势形成基本判断。报告中指出:应认清生物安保具有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应对生物安保为核心引领对虾种业的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应全面实施苗种产地检疫政策,重点抓好原良种场和重点苗种生物安保,建立无规定疫病对虾种苗场,为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根据ISO体系提出了生物安保体系文件的内容,拟定了育种场、育苗场、中培场、养殖场应建立的生物安保体系的作用指导书,并为生物安保作业指导书拟定了框架模板,介绍了近期开展的生物安保体系示范和应用的情况和进展。”

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厦门大学叶海辉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雷研究员、汕头大学章跃陵教授、山东大学王金星教授、中国香港大学朱嘉濠教授、正大集团姜冬火博士都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重要报告分享。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