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喜迎九十华诞之际,国际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联合举办了两场“世界整合动物学大讲堂”学术报告会,邀请6位知名院士、专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
2018年12月13日上午,世界整合动物学大讲堂(一)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行。报告会由国际动物学会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德华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俊成代表研究所致欢迎辞,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动物研究所九十周年所庆活动之一,感谢国际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联合组织了这项活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院士从宏大的尺度、全球的视野阐述了大熊猫科学探秘与保护的重要意义,他的团队长期以来从大熊猫演化历史与濒危机制、适应性演化机制、对大熊猫生存的影响几个方面研究如何用科学保护大熊猫。神经生物学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汪作新教授做了题为Oxytocin, social bonding and social buffering的报告,介绍了催产素介导配对键合的表观遗传促进、催产素介导应激反应中的社交缓冲。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王桂明教授基于自己长期以来的生态学研究工作,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动物生态学的时空性,包括种群、群落动态和空间分布,生态过程/现象的时间表,空间变化或空间尺度依赖效应。全国政协常委、前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研究团队的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围绕 “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 ,以旗舰物种东北虎豹的食物链为监测核心,构建一个基于大型野生动物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报告中展现了丰富的红外相机照片、视频、详实的数据、引起了与会者强烈关注。
第二场报告会于2018年12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行,由国际动物学会理事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张知彬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副所长代表研究所致辞,她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动物所的学科分布和发展,然后感谢康乐、孟安明两位院士作为前所长对研究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以实际行动来庆祝动物所九十华诞。“砥砺前行九十载,不忘初心再起航,动物所的明天会更好!”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校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康乐院士做了题为“蝗虫保护色的形成与群体防御”的精彩报告,介绍了群居型飞蝗与散居型飞蝗不同防御策略和机制,他的研究团队鉴定了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βCBP)是与体色变化相关的靶标,这项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康乐院士的研究将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完美得融合在一起,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四十项优秀成果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孟安明院士则介绍了他的研究组关于卵源因子控制脊椎动物胚胎体轴的形成的重要发现。孟院士团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新的斑马鱼母源突变体,因其突变体表型酷似葫芦、且中国动画片《葫芦兄弟》中七弟的葫芦具有消化任何物质的能力,而被命名为huluwa(葫芦娃)。该研究鉴定了脊椎动物胚胎体轴形成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揭示一个新的WNT配体-受体非依赖调控机制,是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发表在Science上。
两位院士的报告既体现了动物所学科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生物学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参加报告会的科研人员、学生纷纷提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世界整合动物学大讲堂”是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很高兴有机会向顶级科学家学习、了解动物科学最前沿动态,收获很多。
为了使更多的动物学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聆听到精彩的学术报告,2次报告会均采取了网上直播方式。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主持会议
魏辅文院士作报告
汪作新教授作报告
王桂明教授作报告
葛剑平教授作报告
康乐院士作报告
孟安明院士作报告
国际动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