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工作概述
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会一些活动延期或者取消。
2020年本会在中国科协和理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挂靠单位、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省动物学会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生物地理学分会;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推荐重大科学问题,并入选2020年十大重大科学问题,撰写科技工作者建议,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组织学术讨论会;努力提高本会主办期刊质量;组代表团参加了于8月7-13日举办的2020年第31届IBO(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线上挑战赛活动,获得3金1银,获得理论成绩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本会全年共组织召开或承办了12次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其中2次线上交流,10次线下交流(其中2次线下与线上交流结合方式),共有159536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承办了2020年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青年科学家沙龙第一期 ——生物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青年科学家沙龙会议,共有21位青年学者参加,有13名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该沙龙受到线上广泛关注,在科创中国和中国科讯平台收看人数累计达到26500人次。
设立并评选了第一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评出20名获奖者。
二、组织构架
(一)理事会领导机构:
2019年8月进行了理事会换届改选,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理事会领导机构:
理 事长:孟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
副理事长:包振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冯 江、李保国、张正旺、张知彬(欧洲科学院院士)、
陈广文、杨 光、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董贵信、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秘 书长:魏辅文(兼)
(二)理事会党委: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理事会党委委员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书 记:张知彬(欧洲科学院院士)
副 书记: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微波(中国科学院院士)
组织委员: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纪委委员:孙青原
宣传委员:陈广文
党委委员:冯 江、孙青原、李枢强、宋微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文(女)、
张知彬(欧洲科学院院士)、陈广文、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党委公办室主任:张永文(女)
(三)监事会机构:
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八届监事会成员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监 事长:张希武
副监事长:孙悦华
监 事:孙悦华、张希武、黄乘明
(四)中国动物学会19个分会、专业委员会:
兽类学分会、鸟类学分会、两栖爬行学分会、鱼类学分会、甲壳动物学分会、贝类学分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细胞与显微技术学分会、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比较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动物行为学分会、斑马鱼分会、灵长类学分会、动物生理生态学分会、生物地理学分会。
三、学会党建
学会党组织在学会工作中积极发挥政治核心、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开展党建活动。
1.2月7日发出“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会党委、中国动物学会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致广大动物学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并将倡议书放到学会网站上,通过微信群广泛发学会常务理事群、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
2.学会理事会党委制定了“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会党委工作制度、议事规则(试行)”,共计5章17条,规范了议事规则,促进学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思想引领起到保障作用。
3.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会党委委员会议于12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知彬,副书记桂建芳、宋微波,组织委员魏辅文,委员冯江、张永文、桂建芳,及部分学会理事列席。会议由张知彬书记主持,会上带领党员学习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四、智库建设及学术主要工作
(一)智库和决策咨询
1.推荐2020年重大科学问题 我会按中国科协要求组织推荐“2020年重大科学问题”,本会理事会非常重视,理事会负责人积极参与,提出“冠状病毒跨种传播的生态学机制是什么?”重大科学问题,4位提出该重大科学问题的专家中,其中2位为本会副理事长冯江教授、张知彬副理事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夏咸柱院士、涂长春研究员,该问题推荐专家为本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辅文院士。本会推荐的该重大科学问题,入选2020年十大重大科学问题。本会围绕重大科学问题于6月29日组织了“野生动物疫病与生态安全战略研讨会”,4位院士及本领域专家和研究生共计62位参加,针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溯源相关科学问题、动物疫源疫病与野生动物健康及人类健康、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如何减少或者杜绝未来野生动物疫病的大范围传播展开讨论。对未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工作进行了规划。本会组织组织专家撰写科技工作者建议,由中国科协上报中央,获得领导人的批示。
2.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建议的征集 通过学会理事群、常务理事群和会员群广泛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建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最后形成共计9条11页的建议上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政策法规处。
3.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正案(草案)》修改建议的征集 组织专家讨论,就七章23条提出学会修改意见和建议,上报中国科协。
4.组织专家对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世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库创建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7月13日学会在广州市组织了该成果评价鉴定会,专家组由6位两院院士和一位知名专家组成,一方面,发挥了学会专家库的资源优势,秉持着独立、专业、公平、公正的态度,确保科技成果评价的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随着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取消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学会替代政府部门开展科技成果评价业务,充分发挥了学会作为科技社团的第三方科技评价作用,也是提升学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5.组织“第一批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评审会 12月15日学会邀请7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由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广文教授担任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秘书长、中科院动物所杜卫国研究员担任副主任。与会专家听取了中国川金丝猴种群监测示范基地、浙江乌岩岭黄腹角雉种群监测与繁育示范基地、黄河源猎隼种群监测示范基地、四川铜马沟中国大鲵野化放归示范基地、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示范基地、广西大桂山鳄蜥野化放归示范基地和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种群监测示范基地7家基地的工作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开展了质询和讨论。经专家组投票评议,全票(7票)通过7家基地为第一批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
中国动物学会设立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旨在挑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具有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团队、组织管理规范、建设成效显著的濒危动物保育基地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我国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复壮。
第一批申报的示范基地包含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4个类群7种濒危动物。各基地围绕着所保护的濒危动物,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在种群监测技术、人工繁育或野化放归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形成了系列性的技术规程、专利、研究论文和保护管理建议等代表性成果。各基地与合作研究团队建立了长期稳定协作关系,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各基地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健全,建设成效显著,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6.《动物学名词释义》 学会自2013年开始组织30多位专家从事动物学名词释义工作,截止到2020年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7. 组织专家对《中国动物学科学史》稿件进行修改。
(二)学术交流
2020年截止10月23日,本会共组织召开了12次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其中2次线上交流,10次线下交流(2次现场和线上交流结合方式),共有159536位专家、学者参加。
1.野生动物疫病与生态安全战略研讨会 6月29日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召开。此次会议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承办。4位院士和病毒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学者、研究生共计62位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魏辅文院士主持,介绍了会议背景、目标及安排。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孟安明院士和军事医学研究院夏咸柱院士分别致辞。孟院士指出:学会发挥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智库和平台作用,新冠疫情为中国的动物疫病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研讨会的召开将推动国家相关研究领域发展。夏院士指出:野生动物疫病与生态安全战略研讨会召开非常及时,有利于交流野生动物病原体和宿主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疫病防控的重点、难点、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战略咨询建议。
本次会议有11个有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主题报告和4个专题讨论,与会专家针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溯源相关科学问题、动物疫源疫病与野生动物健康及人类健康、如何实现“医学-生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如何减少或者杜绝未来野生动物疫病的大范围传播四个主题展开讨论。
经过深入广泛的讨论,专家一致认为,应以此次会议和重大科学问题入选为契机,在更大尺度做长远规划;重视动物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宿主和媒介生物学、抗病原免疫反应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常态化沟通和跨领域研究团队,推动野生动物疫病与生态安全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并强化野生动物研究和监测体系;推动重大专项立项,促进中国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的深入发展。今后要加强本底调查和基础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筹划平台建设与管理机制、做好未来规划。
本会相关专家整理形成冠状病毒跨种传播的生态学机制和野生动物疫病战略调研报告;撰写重点研发专项的立项建议,呈报相关部门。
2. 中国青年鸟类学家研讨会暨第十六届翠鸟论坛 8月25-26日成功在线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受疫情影响,本次论坛以在线形式举办,共吸引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保护区与动物保护机构等45个单位的350余人参加;80余名研究生提交了报告摘要,充分体现了本论坛对国内青年鸟类学研究者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为更好的提升研究生参加论坛的学习体验,推动国内鸟类学研究的发展,本次论坛在活动组织方式上进行了革新,共设置“鸟类群落生态学”、“鸟类多样性与保护”、“鸟类分子进化生态学”和“鸟类行为生态学”四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由专家报告、若干学生报告和主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获得参会者的一致好评。
本次论坛邀请了4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进行专家讲座。一场场高水平的专家讲座,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既学习了新知识、新方法,又启迪了新的科研思路,促进了对当代鸟类学研究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的深入理解。
学生报告单元共有18名同学作口头报告。另有11名同学进行电子墙报(e-poster)的展示。相比于往届的学生报告,本次论坛增设了专家点评与主题讨论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机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屈延华研究员、北京大学华方圆研究员、中山大学刘阳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吕楠副教授,应邀担任讨论嘉宾,青年学子与专家展开了学术对话,并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科研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解答。专家们在主题讨论中既提出了细致入微的实验设计建议,也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现代鸟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提升鸟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科学素养,推动我国鸟类学研究向更高水平前进,在未来取得更多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3. 中国动物学会生物地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于9月27-29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隆重召开。来自30多家单位150多位师生代表参会。与会会员推选出34位委员和10位常务委员,一致推选李义明为主任委员,卜文俊、丁平、何舜平、蒋学龙、雷富民、乔格侠(按拼音字母顺序)为副主任委员,雷富民兼任秘书长,屈延华、刘宣、陈静为副秘书长。
成立大会由雷富民主持。老一辈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先生、动物研究所前所长王祖望先生,以及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辅文院士、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卜文俊教授等10多位嘉宾应邀出席了大会。陈宜瑜先生作了“中国淡水鱼类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概况”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前所长王祖望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对学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魏辅文院士作了“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詹祥江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致贺词。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林强研究员作了“全球海马生物多样性分化及其地理格局形成研究”的精彩特邀报告。
11位优秀青年学者作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从鸟兽、鱼类、两栖爬行类等陆栖脊椎动物到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围绕谱系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维持机制、岛屿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区划等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地理学等全球最新研究热点开展了广泛交流。
中国动物学会生物地理学分会的成立,是我国动物学研究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和里程碑。该分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会的成立为不同领域的我国生物地理学者提供了专业交流平台,必将推动我国生物地理学这门交叉前沿学科的快速发展。在学科和研究技术交叉融合的时代,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将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美丽中国建设有重要意义。
4.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及《兽类学报》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 于10月18-21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召开,189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加会议。
西北高原所所长陈世龙代表西北高原所、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致欢迎辞,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兽类学报》的兽类学工作者深表感谢。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讲话,他首先对兽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兽类学报》编委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会表示感谢,并对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成立暨《兽类学报》创刊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还讲到兽类学分会的成立发展历史、办会宗旨及其组织的学术活动,提供了兽类学工作者与其他动物类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兽类学科的发展;强调青年人才是我国兽类学持续发展前进的保障;总结了兽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并提出了未来兽类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原西北高原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第三、第四届《兽类学报》主编王祖望先生从“不要妄自菲薄,中国先民在兽类的认知和利用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要忘记我们在兽类学研究中的短板”、“抓住机遇,通过基础研究培养人才”三个方面着重讲了自己的三点感悟,继续发扬夏武平先生等老一辈兽类学家的“牦牛精神”精神。其后,魏辅文作为“夏武平讲座”第一开讲人,作了“大熊猫科学探秘与保护”的精彩报告。《兽类学报》主编王德华回顾学报和中国兽类学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40年来我国兽类学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西北高原所研究员赵新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施鹏、西北高原所研究员杨其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学英、西北大学教授郭松涛、西北高原所研究员张同作、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周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义波、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肖治术分别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有蹄类野生动物与家畜的平衡管理”、“哺乳动物回声定位的进化”、“哺乳动物精原细胞起源和命运的分子调控”、“肠道微生物与小型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调节”、“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技术”、“三江源国家公园动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翼手目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大小熊猫演化保护基因组学研究”、“种间竞争和科学研究对濒危物种保护的影响”、“Retreat of large carnivores across giant panda range”、“都江堰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研究(2000—2020)”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本次研讨会圆满完成所有议程,精彩的学术报告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
5. 第五届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 于10月27-29日在广州东方宾馆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分子发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创特会议服务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国各地108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近1048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以发育与代谢为主题,聚焦于早期发育与表观遗传调控、胚层形成与器官发育、成体干细胞及其分化、组织再生与修复、发育与代谢调控、发育缺陷与疾病、发育生物学新技术、植物发育等8个领域,以揭示发育与代谢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诊治策略为目标,综合利用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谱系标记与示踪等技术手段和模式动物及临床资源,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我国发育与代谢研究的核心竞争力。
会议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邀请了6位院士和4位知名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有71位专家、学者在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还有14位青年学者在WLLA青年论坛上作报告。
在大会特邀报告中,孟安明院士分享其实验室关于斑马鱼胚胎发育中nodal基因表达的多重调控,阐明了母源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和预防人类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着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也分享他们对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过程,演化潜力的研究进展。他指出,大熊猫作为一个800万年前就出现的古老物种,并非是一个已走到“演化尽头“,没有希望的物种,它们仍具有演化潜力。对大熊猫的保护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
除了对脊椎动物发育过程的研究,本次大会特邀报告也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道昕为我们讲解他们团队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所做的研究,他们通过观察在恶劣生长环境下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阐明了植物激素独角金内酯和茉莉素在植物逆境生长中的受体感知及信号转导机制,为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特邀报告还邀请到了山东大学的陈子江院士,她分享了其实验室对于人类卵巢早衰机制的研究进展,她提到在现代女性中有大约1%-5%的女性会出现卵巢早衰的症状,并且在他们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卵巢早衰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许多患者在30岁以前已出现症状,可是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还不太清楚,通过遗传学分析,他们找到了可能引发该病症的一些基因,如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等,为临床的预防诊断提供了线索。
特邀报告还邀请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宋保亮教授,他主要分享了他们团队关于饮食和胆固醇代谢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脑中风、和冠心病息息相关,而近期研究发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高胆固醇相关疾病发病率在今年持续上升,提示我们需要重视胆固醇的饮食摄入。他们团队发现了一个基因LIMA1,在这个基因突变之后,会使得胆固醇代谢率上升,不容易引发高胆固醇血症,为降低胆固醇提供了新的药物研发靶点,他们也幽默地称这个基因突变为“好突变”。不过我们正常人在没有该突变的情况下,还是推荐两天摄入三个鸡蛋。
特邀报告还邀请到清华大学陈晔光院士,分享他们团队在信号转导调控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徐国良院士,分享他们团队在动物发育(包括胚胎与成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讲述他们团队在干细胞领域的前沿工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教授,分享他们团队对被子植物、精子传递的机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讲述他们团队对视网膜发育异常相关研究。
此次大会还特别设置了WLLA青年论坛,集结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各位青年学者有机会上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参会现场气氛热烈,展现了科学研究的青春活力和传承。
此次大会有48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作了墙壁交流。
本次发育生物学大会,发育生物学各个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积极分享和探讨,在特殊的2020年,享受到久违的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大会为大家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大家通过各个领域精彩的研究报告领略到各个领域的前沿进展,并通过与同行的交流,给科研人员带来深刻的启发和借鉴,促进了我国发育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创新发展。同时,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各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6.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首届青年学者论坛 11月6-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由动物行为学分会主办,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主题为“青年!一起推动中国动物行为学的未来!”。
开幕式由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论坛执行主席西北大学齐晓光教授主持,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勇教授、湖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何舜平研究员、动物行为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健旭研究员先后致辞。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贾志云编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定震教授,以及来自全国22个省份(直辖市)47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96名动物行为学及相关学科的学者分享了本次学术盛宴。
受学会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施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宪辉研究员、武汉大学卢欣教授、湖北大学张士昶教授,分别作了《回声定位行为在哺乳动物进化中的分子机制》、《蝗虫群聚行为和成灾机制——嗅觉信号功能》、《探索社会进化于时空之间》、《蜘蛛的性选择和性冲突》4个大会报告。此外,青年动物行为学工作者们共了47个会议口头报告和29份墙报展示。研究对象涉及从节肢动物到哺乳动物的各个类群;研究领域包括声音通讯、觅食策略与营养、社会、繁殖、学习认知,以及复杂行为性状等各个范畴。还有一些动物行为的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涉及行为分析模型的开发、动物训练等,为行为学相关的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会副主任委员、论坛执行主席齐晓光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总结。一致认为,动物行为学是一个迅速发展、多学科交融、理论和应用都很广泛的学科,为青年学者在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创新提供了契机。虽然我国动物行为学的系统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青年一代朝气蓬勃,已经成为我国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力量。
动物行为学分会号召青年动物行为学工作者尊重科研规律、坚持四个面向、从广度和深度挖掘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源头创新、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勤于实践,敢于担当,牢记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使命,成为人民信任的动物行为学专业人才。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伟副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贾志云编审及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定震教授颁布了获奖青年学者名单,5位参会委员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分会副主任委员殷东敏教授、常务委员陈嘉妮教授和李忠秋副教授、40多位分会委员和特邀青年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7.第五届全国暨全球华人斑马鱼PI大会 11月13-15日在武汉召开。海内外的302位斑马鱼研究学者齐聚武汉。6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学家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8.第十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术研讨会 11月27-30日在浙江温州召开。70余家单位,共计283位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5个优秀青年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报告、34个教师专题报告、39个研究生报告和42个墙报。会议学术交流内容涵盖了动物生理生态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涉及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各主要动物类群。第十一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研讨会将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
9.第十二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11月27-30日在安徽合肥市举行。本次参会人数为135人次。会议共收集论文摘要145篇,内容囊括原生动物学、蠕虫学、节肢动物学及相关的领域。本次会议还通过网络进行了在线直播。有近40位来自不同院所的寄生虫青年学者作了两场大会报告和2场分会场报告,同时有6份墙报交流。
10.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2020年)学术研讨会 11日-13日在广东湛江市召开。全国28家高校或科研院所的236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大会报告33个,会议摘要87篇,论文内容涵盖哺乳类、鸟类、鱼类、甲壳类、昆虫等动物类群的内分泌学研究。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初步确定于2022年10月初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11.承办2020年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青年科学家沙龙第一期 ——生物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青年科学家沙龙会议 于8月17-18日在山东青岛举行。该期沙龙是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动物学会承办,本期也是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青年科学家沙龙首场活动。活动聚焦于生物安全与防治、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科学领域,针对人类命运与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互作与服务功能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企业工作办公室)部长(主任)刘兴平、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院士通过线上出席论坛并致辞。
沙龙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21名青年学者参加,13位专题报告内容涵盖了“生物安全与防治”、“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3个主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研究员了关于“病毒进化与人类健康”的精彩主题报告。一系列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大家感受到中国科研力量的日益壮大。专题报告展现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在生物安全领域积极向上的科研热情与家国情怀。沙龙现场受到线上广泛关注,在科创中国和中国科讯平台收看人数累计达到26500人次。
本次沙龙还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充分的讨论交流。与会青年学者特别关注到中国科协发布的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中,“新冠病毒跨中传播的生态学机制是什么?”被列入10个前言科学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多位学者表示,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聚焦面向世界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方向,用科研成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青年科学家沙龙旨在聚焦前沿科学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领域开展专题研讨,推动世界领域前沿科学技术开放、交流与合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12.“动物科学大家谈---动物保护与生态安全”活动 11月27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国际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承办。
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副所长主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副所长(主持工作)为本次活动致辞。
康乐院士以“蝗灾的秘密:苯乙腈(PAN)和4-乙烯基苯甲醚(4VA)两种信息素的平衡”为题,在介绍蝗灾的巨大危害,以及蝗虫及蝗灾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研究组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神经电生理记录、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对飞蝗群居信息素进行的全面而充分的鉴定和验证,发现和确立了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这被认为是人类对蝗虫聚群成灾认识的重大突破。
魏辅文院士以“野生动物保护基因组学研究”为题,在介绍物种灭绝历史、全球生物多样性和受威胁现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保护基因组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研究为例,重点介绍了基因组学研究在野生动物种群历史、趋同演化、协同演化、能量代谢,以及濒危过程及原因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这些研究结果对揭示野生动物的进化历史和濒危机制,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乔格侠副所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感谢两位院士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讲述基础研究如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两位院士的杰出工作,为我们树立了科学研究的优秀标杆和典范。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有100余位师生参加,有13万人通过中国科讯的直播平台观看了两位院士的精彩报告,起到了很好的科学知识传播的效果,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
五、人才培养
1.本会推荐的候选人西北大学的邱强教授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设立并开展第一届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评审工作 本会从5月启动了长隆奖的设置工作,制定了奖励办法,11月启动了候选人的推荐工作,12月21日召开了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专家按照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奖励办法(试行),依据坚持标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候选人材料进行认真评审,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20位获奖者,其中功勋奖1名,成就奖3名,新星奖5名,启航奖10名,国际学者奖1名。
六、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线上挑战赛活动
组团参加2020年第31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线上挑战赛活动 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组成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负责(今年主要由中国动物学会负责)组织代表团参加8月7-13日举办的第31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2020年IBO线上挑战赛活动。
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原计划在日本长崎市举办的现场竞赛活动无法举办,经过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组委会决定,将今年的第31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形式改为线上答题活动。本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由日本长崎市承办,具体承办工作由东京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53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212名选手参加了本届线上答题活动。我国此次线上答题活动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
生物学奥赛试题所涉及的生物学专业门类较多,我国代表团成员由不同专业的领队、副领队和观察员共7名专家组成,3名监考人员及考务人员、4名选手组成。
领队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胡义波研究员、副领队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佟向军教授,观察员分别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雁云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鑫副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菁兰讲师、北京十一学校的陶若婷老师。清华大学的余世实、曹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及中国动物学会张永文。4名参赛学生分别为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的姚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徐润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学邵承骏、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贾宏哲。
在考试前,所有参与试题翻译的专家和考务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性、公平性、公正性的承诺并签署文件,通过网络上传至指定国际竞赛委员会指定邮箱。在翻译工作开始前专家及监考人员、考务人员一起宣誓,进行录视频并上传国际生物学竞赛委员会。
8月11日早上参赛学生与5位考务人员共同观看本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线上答题活动开幕式,学生进行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宣誓,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录像并上传国际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专家主要负责准确翻译理论和实验试题,同时对试题的科学性和表述等方面进行把关,在翻译过程中发现试题有问题,反馈国际竞赛委员会,来供国际竞赛委员会修改试题或者是否取消试题参考,最终形成奥赛试题的中文版本,上传国际生物学竞赛委员会,由他们将我国上传的试题制作防伪标识,并传给我国使用。考试当天一早进行英文试题和中文试题的分别打印、密封,在考试开考前5分钟发给我国4名学生。2天考试全程3个角度进行视频监控,国际生物学竞赛委员会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视频方式对我国竞赛现场进行监督,做到考试组织的规范、公正、公平。
2020年IBO挑战赛答题活动包括2门实验考试(Practical Exam 1:Animal Physiology 动物生理学,3个小时)、(Practical Exam 2:Bioinforrnatics 生物信息学,1.5小小时)和2场理论考试(每场3小时)。
另外,所有参赛学生在结束线上答题活动后,将继续参加日本方组织的国际团队活动,包括计划并提出关于所选主题的创造性实验、讨论并提出生物学如何解决选定主题2个方向的科学任务,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学生从传染病、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基因组编辑、演化中选择一个项目参加项目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一起想象,讨论和提出未来生物学问题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参赛学生能够与其他IBO参赛者建立进一步的友谊。
在7月于湖南长沙对代表我国参加今年第31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线上答题活动的4名选手进行了为期4天的培训。
在8月11日下午的生物信息学实验考试现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竞赛项目负责人钱程、张增2位老师到现场进行了巡视。
8月12日下午17:00考试结束后,我国参加此次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线上答题活动的考务人员与参赛学生共同观看了本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线上答题活动的闭幕式,并录制了视频上传给国际生物学竞赛委员会。
8月24日国际竞赛委员会公布的获奖情况,本届IBO挑战赛共产生21枚金牌、42枚银牌、56枚铜牌、11位荣誉奖;其中我国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浙江萧山中学的邵承骏、杭州第二中学姚前、历城第二中学徐润田获得金牌,成都市石室中学贾宏哲获得银牌;其中浙江萧山中学的邵承骏、杭州第二中学姚前获得此挑战赛理论成绩最为优秀荣誉奖。
全国中学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推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立教授为国际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候选人,参与3名国际委员名额的竞争。
2.甲壳动物学分会开展的科普讲座 甲壳动物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新正研究员发挥科普传播专家的作用,积极开展海洋科普宣传。
时间 | 地点 | 组织单位 | 题目 | 听众人数(约) | 备注 |
2020.01.03 | 青岛 | 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嘉峪关学校 | 走进奇妙的海洋生命世界 | 100 | |
2020.05.15 | 青岛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海洋生物那些事儿 | 网络 |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科学公开课 |
2020.05.25 | 青岛 | 中国海洋大学崇本学院 | 乘“蛟龙”下潜深宫 | 100 | |
2020.07.08 | 青岛 |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 乘“蛟龙”探深宫 | 60 | |
2020.08.31 | 青岛 | 青岛嘉峪关学校 | 海洋科考--发现奇妙的海洋生命现象 | 100 | |
2020.09.16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海洋科考那些事儿 | 110 | |
2020.09.25 | 三亚 | 海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 《海洋意识教育》教师示范性培训办公室 | 乘“蛟龙”探深宫 | 200 | |
2020.09.27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乘“蛟龙”下潜深宫 | 110 | |
2020.11.13 | 昆明 | 云南师范大学万名校长培训办公室 | 乘“蛟龙”探深宫 | 1050 | |
2020.11.13 | 昆明 |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乘“蛟龙”探深宫 | 200 | |
合计 | | | 10次 | 2030 | |
七、产学研融合引导科技工作者进军主战场相关工作
服务区域和地方转型升级、促进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与经济融合。
1.培训从事贝类养殖农技人员和个体、企业养殖户
本会贝类学分会支持和部分参与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举办的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服务共5场次,总计培训人员325人次,主要是针对贝类健康养殖产业、净化运输等技术需求等方面对农技人员和企业、个体养殖人员进行培训。
贝类产业培训和科技咨询服务列表
时间 | 地点 | 内容 | 对象及数量 |
农技人员 | 养殖人员 |
3月10日 | 獐子岛 | 一龄虾夷扇贝倒笼技术培训 | 30 | 80 |
6月3日 | 三门县 | 贝类池塘综合养殖技术 | 12 | 43 |
6月5日 | 獐子岛 | 一龄虾夷扇贝养殖新模式 | 10 | 30 |
6月14日 | 上海 | 牡蛎净化与保活运输技术培养 | 12 | 0 |
6月16-17日 | 烟台 | 贝类健康养殖 | 34 | 74 |
2.学会专家制定“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螠蛏池塘养殖技术要领”技术指导手册
贝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林志华研究员螠蛏养殖团队针对新冠疫情对螠蛏养殖的影响,制定了“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螠蛏池塘养殖技术要领”技术指导手册,为螠蛏养殖企业和养民提供科学指导。
3.就贝类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开展了研讨,并提出可行解决途径
8月28日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召开贝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2020年度工作会议,针对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贝类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开展了研讨,就疫情期间的各地贝类产业遭遇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八、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1.本会理事会心系在疫区的理事、分会负责人及学会一些老专家,在春节前通过微信、短信打电话予以问候,并嘱咐做好防护,节后又一一通过微信、短信和打电话予以问候,并再次嘱咐做好本人及家属的防护工作。期间经常发关于如何做好防护的科普文章给他们,表达学会对这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关心。
2.1月30日将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发的“紧急!关于印发《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微信发到广泛发学会常务理事群、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
3.1月31日在学会常务理事群看到“公安部紧急通知:严打涉及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马上通过微信发到广泛发学会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及相关一些微信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及社会大众,予以宣传拒绝非法食用野生动物。
4.2月2日将武汉大学赵华斌教授等8位专家写的科普文章“又想到蝙蝠与SARS?我们为蝙蝠说几句话”发学会理事微信群、常务理事群,同时放到学会网站科普专栏予以宣传。
5.2月4日参与中国科协的“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联合倡议,并将倡议书放到学会网站上,通过微信群广泛发学会常务理事群、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
6.2月6日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会党委、中国动物学会联合发出“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致广大动物学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 并将倡议书放到学会网站上,通过微信群广泛发学会常务理事群、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
7. 2月6日将“多名院士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放学会网站,予以宣传。
8.2月11日中国科协发出“团结信任创新争先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 ——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本会将倡议书放到学会网站上,通过微信群广泛发学会常务理事群、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
9.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获得的关于如何科学防治疫情、一些治疗方法等科普宣传知识,及时通过微信广泛发到学会常务理事群、理事群、分会秘书长群,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通过分会秘书长和省学会理事长及秘书长群广泛发到学会各个专业的会员群,温馨提示大家做好家人和本人的防护。
10.我会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中国科协提供的草稿的基础上,起草了给我会加入国际组织发的关于介绍中国抗击疫情所开展的工作的函,我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枢强研究员于2月18日委托2位外方专家将函放到社交网站上,我会两栖爬行学分会的计翔教授2月19日给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委会和国际委员会委员发信,收到4位国际委员会委员的回复,支持中国的抗议疫情所开展的工作。我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雷富民也给国际鸟类学科学委员会发了函,并收到委员会专家的回复。中国动物学会给国际动物学会秘书处也发了函。发挥学会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九、学术期刊
本会主办或与其他学会、挂靠单位联合主办9种科技刊物,其中英文期刊4种,均能认真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严格评审,把关期刊学术论文的质量,编排规范化,积极推进期刊国际化。
1.加强期刊管理,提高本会期刊建设
3月18日组织5位专家对学会主办期刊《兽类学报》、《生物学通报》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指导期刊把握政治方向,健康发展,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指导不同期刊不同定位,建设在同专业领域有影响的科技期刊,同时打造好中文期刊,更好为动物学科技工作者服务。
2.本会英文期刊和主办中文期刊办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2020年公布的2019年ISI JCR, 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2019年影响因子为2.351,学科排名19/168,进入TOP11%;五年影响因子为2.665,学科排名15/168,进入TOP9%,继续稳定在Q1区。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2018年12月被SCIE收录,根据2020年公布的2019年ISI JCR, 2019年影响因子为2.638,学科排名12/168,进入Q1区。Avian Research(鸟类学研究)2016年2月被SCIE收录,根据2020年公布的2019年ISI JCR, 2019年影响因子为1.215,比上一年(0.818)增长48.5%,在28份鸟类学SCI期刊中排名第10位,跨入JCR鸟类学期刊Q2区。
Current Zoology(动物学报)全年出版了6期,收文346册,刊载80篇论文。被引频次1692。
《兽类学报》完成2020年6期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全年发表论文69篇。2020年刊发了“动物分类与系统发育”专刊。《兽类学报》被Scopus、《生物学文摘》( BA ),《动物学记录》( ZR ),《文摘杂志》等国外数据库收录。国内被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NKI、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收录。
《动物分类学报》出版期刊4期,发表论文30篇,其中综述3篇,研究论文21篇,通讯6篇,约100万字。本年度出版页码约324页,与去年大致持平。截至2020年11月12日,Zoological Systematics已被引500次(自2014年改刊起计算),他引率为90.4%,其中2017年被引频次为83次,2018年被引频次为107次,2019年被引频次为119次,2020年被引频次目前已达97次,其中当年发表论文被引频次为17次。
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6期正刊的出版工作。全年共发文82篇,印刷总数为2400册。
《动物学杂志》2020年第55卷共6期,刊出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文章共93篇,动态与其他或封面动物栏目的短文21篇,总计114篇。6期总页码836页。总印刷数,800册/期,全年印刷总数9600册。影响因子为0.664,他引影响因子为0.585,学科排名为65/95;总被引频次2102,他引总引比为0.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全年收稿76篇,退稿23篇。全年出版学报4期,发行2000册。发表文章40篇,其中著述34篇,综述5篇,病例报告1篇。影响因子0.614,总被引频次209次。
《蛛形学报》共刊发论文25篇。被《The Zoological Record》收录。
《生物学通报》2020年共收稿件1250篇,发稿234篇,占来稿的18.72%。其中约稿42篇,占发稿量的17.9%。
Avian Research(鸟类学研究)本刊共收稿210篇,比2019年(173篇)增长21.4%。
十、财务报告
2020年本会总收入5,507,982.34元
其中
政府补助收入:197万元(青年托举人才75万元,世界一流项目100万元,国际生物奥赛22万元)
提供服务收入:2,510,868.53元
捐赠收入:100万元
其它收入:27,113.81元
2020年本会支出4,990,856.61元
其中
业务活动费用(学术活动、科普活动、青年托举人才、国际学术交流、生物奥赛、世界一流项目建设费、长隆奖等):4,616,982.77元
管理经费:225,954.75元
固定资产折旧:45,521.63元
税 费:101427. 27元
其他费用:970.00元
十一、2021年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是创新服务形式、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依托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海外)学术交流与联系,努力运作筹建亚洲鸟类学家联合会,争取将秘书处落户中国,扩大和提高学会的国际影响力;积极举荐人才,促进青年人才的培养;发挥本会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学会期刊建设,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
202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