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  |  联系我们  
 
  首 页 关于学会 组织机构 新闻动态 交流合作 科学普及 生物学竞赛 学会期刊 学会通讯 继续教育 会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会通知 > 工作动态
回顾: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第五、六期成功举办
来源:国家动物博物馆 时间:2023-04-25 
 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大讲堂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里,成功举办了第五期和第六期。
 
讲座由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张劲硕博士主持
      在此次讲座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正旺教授为我们带来的内容是——《黄渤海湿地迁徙水鸟的多样性》。张教授是我国鸟类学方面的知名研究者,他目前研究的课题《鸟类迁徙策略可塑性与种群动态之间的反馈联结》系统地阐释了人类活动导致的迁徙水鸟栖息地丧失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今天的讲座中,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有趣而生动的形式与我们进行了分享。
主讲人张正旺教授
      黄渤海湿地指的是位于中国黄渤海沿岸地区的一片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这个区域具有广阔的潮间带、河口滩涂、河流、海湾、沙洲等多种生态环境,是珍贵的鸟类栖息地和物种繁殖场所。由于黄渤海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也是迁徙水鸟重要的中转地,尤其是有250种超过5000万只迁徙水鸟选择的东亚-澳大利亚飞行路线中,大多数水鸟都会利用中国的黄渤海湿地。由于水鸟在迁徙的过程中需要跨越漫长的地域,在中转地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休息及补充足够的食物决定了它们迁徙的成功率。
张教授带领的团队在黄渤海地区进行十余年的研究,他们发现这里是多种迁徙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例如,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鹤类等迁徙鸟类会选择上海崇明东滩,这里的淤泥质滩涂对于鸻鹬类的能量补充至关重要;而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则是珍贵的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等。在红色名录受胁物种中,至少有28个鸟类物种仅在东亚-澳大利亚飞行路线中迁徙,因此黄渤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直接影响这些鸟类的迁徙甚至生存。
      近年来,受湿地丧失、非法捕猎活动、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黄渤海地区滨海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情况非常严重。栖息地的减少不仅会直接影响利用该栖息地鸟类的生存与繁衍,也会间接地影响迁徙鸟类在越冬场所或繁殖场所的种群数量.
      为了有效地解决黄渤海地区水鸟栖息地丧失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某些珍稀濒危的水鸟物种进行迁地保护,也就是给这些物种在其他地区提供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让它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恢复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还是要致力于黄渤海湿地本身的环境保护,恢复原生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张正旺教授的讲座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共存的,我们在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其他生物生存所需的环境与资源。
在第二场讲座中,也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邓文洪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南极动物探秘》。邓教授兼任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任,他是世界雉类协会专家组成员、IUCN物种存活委员会(SSC)委员、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北京市动物学会理事以及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邓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南极动物研究专家,他总共参与和参加了6次中国南极科考,其中直接参加了第34、35、36次,并参与了第37—39次科考的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同时,他也是首次对南极阿蒙森海及宇航员海的鸟类和哺乳类进行了系统调查的学者。
                                                             
主讲人邓文洪教授
 
      邓教授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帝企鹅。帝企鹅是一种生活在南极洲的大型企鹅,是所有企鹅中体型最大的。帝企鹅是主要以南极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叫声和姿势来传递信息和沟通,通常会在繁殖季节内形成稳定的配偶关系。帝企鹅的孵化期非常长,通常需要60—65天。由于这段时间内的极端天气和狭窄的孵化空间,使得它们的繁殖过程非常艰难。幼鸟孵化后,它们会依靠父母亲的恩爱哺育长大。雌鸟离开后,雄鸟会照顾幼鸟,帮助它们保持温暖,并在需要的时候去寻找食物。和其他很多动物类似,帝企鹅的生存所受到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气候变化、污染、过度捕捞和疾病等因素使得帝企鹅的种群数量不断地下降。
      此次参与科普讲堂的观众数量非常多,邓教授通过PPT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生动的企鹅照片,随着讲座的进行,大屏幕上企鹅憨态可掬的长相、步履蹒跚的背影都给大家带来了欢笑和掌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面对一张张企鹅的图片,邓教授看到的不仅仅是它们矫健的身姿和奇特的习性,他更关注的是这些鸟类对于脆弱的南极生态系统的贡献以及对环境恶化给这些不会飞翔的精灵带来的生存危机。
      今天来到现场的很多大小朋友都是鸟类爱好者,甚至有些观众还有着丰富的观鸟经验。从他们热切眼神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鸟类是真正的热爱,他们对于邓教授的经历更是充满了羡慕和向往。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一群对大自然、对动物充满了喜爱之情的青少年,在生活中也会做到尊重自然、爱护动物,他们是真的把自己当成是自然的一分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相信通过我们的各种活动和努力,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从内心中认可动物保护的重要价值。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动物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编:100101
Copyright ©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64604号 联系方式:czs@ioz.ac.cn,010-64807051